〈觀察〉台灣實質負利率來襲 銀行業投資三心法
鉅亨網記者許雅綿 台北2018/04/28 15:40
台灣實質負利率來襲,銀行業的投資三心法。(鉅亨網資料照)
台灣主計總處最新預估今 (2018) 年經濟成長率為 2.42%,通貨膨脹率為 1.21%,而臺灣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固定利率為 1.035%,定存利率比通膨率估值還低,台灣已出現實質負利率。面對負利率的環境,銀行業普遍透過布局穩定收益的商品、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及聚焦海外分行獲利等方式因應。
利率低、通膨升溫,去年底台灣就出現實質負利率情況,不過,今年 3 月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指出,國內當前通膨壓力及通膨預期仍屬溫和,實質利率水準預測雖為負值,但在主要經濟體尚屬適中,推估實質負利率將於經濟持續成長下出現。
面對台灣實質負利率的持續,星展集團經濟學家馬鐵英認為,此狀況可能鼓勵民眾減少儲蓄、增加借貸,引發資產價格泡沫。目前從台灣銀行貸款、股市交易、房地產價格等金融指標綜合來看,尚未明顯出現負利率的不利效應,不過仍要留意負利率現象是否持續並擴大。
其實,改善負利率現象最直接的方式是升息。馬鐵英說,星展銀維持對央行今年第 4 季升息半碼的預測,若通貨膨脹率因油價升高、通膨預期升溫而居高不下,負利率現象加劇的話,央行升息的時間點有可能提前。
不過央行總裁楊金龍在財委會表示,台灣要不要升息要經過 6 月理監事會議討論,且重申前通膨情況算溫和,與 3 月情況沒有多大改變,意味著 6 月升息機率仍不高。
台灣實質負利率的來襲,以銀行業來說,利息變低,個人借貸的利息收入跟著減少,因此,部分國銀積極提升非利息收入的占比,並調整業務結構,增加放款業務的衍生性收益,另有國銀聚焦提升海外分行獲利等方式來因應。
若台灣實質負利率現象持續擴大,意味著擁抱現金得面對實質購買力下滑,對此狀況,臺灣企銀表示,將聚焦核心收息資產,低波動同時並追求穩定的利息收入來源;彰化銀行則鎖定大型績優股,以獲取穩定的股息收益;而華南銀、合庫銀調整放款策略,提高資金運用效益;第一銀行則是聚焦提升海外獲利。
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,實質負利率的來臨,意味著現金愈存愈薄,銀行業者建議,可選擇對抗通膨投資工具,例如黃金、房地產、外幣投資等。惟台灣目前房市仍未完全脫離空頭走勢,投資實體黃金無法孳息,外幣投資定存則須留意匯兌風險。
整體來看,面對實質負利率環境,投資人可搭配「核心收息資產」作為收益來源的替代、分散傳統投資工具上面臨的風險,其中配置不要侷限在單一類型的資產,可多元分布各種有穩定收益的特別股、債券、可轉債、及 REITs 等資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