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芯危機引爆「中國芯」行情?
鉅亨台北資料中心※來源:先探投資週刊2018/05/05 15:30
缺芯危機引爆「中國芯」行情?(AFP)
中興通訊事件發生以來,中港股市維持橫向震盪,缺芯危機似乎對於近期行情影響不大,市場氣氛並不全面悲觀。
【文/鄭志全】
最近關於「中國芯」的話題正熱,隨著美中貿易戰的主戰場轉移至高科技領域,熱度還在持續加溫。
如何造出「中國芯」,是中國各界從上到下都很急的一件事,只要一提到「集成電路」一詞,
就會立刻引發公眾關注。這種急迫性和危機感,明顯是來源於中興通訊事件,一家千億營收的公司,
尚且因為缺幾顆芯片而面臨倒閉危機,中國還有多少家企業也同樣暴露在危險之中?
缺芯症候群
國際科技大廠的晶片自主化,以 Apple、Google 起步較早,中國科技巨頭BAT以阿里巴巴的動作最積極。
日前阿里宣布收購中天微,對外宣示了自己做芯片的決心。另一家宣示投入芯片自製的是格力電器,
但是在消息公布後,股價在兩天內跌了十五%。
格力是中國前三大家電公司之一,空調業務占總營收接近九成,去年淨利達二二四億人民幣(下同),年增四五%,
手握現金將近一千億元,卻對外宣布不分紅,要將資金投入自製空調芯片。格力不分紅,投資人也不買帳,
股價的反應自然很敏感。不過,此一舉動似乎反應出企業界對缺芯的共同焦慮,這種焦慮感又是在中興事件後被明顯放大的。
起初,各界對於如何擺脫缺芯危機,曾經進行廣泛而全面的探討,
其中焦點擺在中國的半導體實力與領先者存在多少差距。例如,中國的IC製程技術大約落後世界最先進水準達兩個世代,
時間上至少落後三年;再對照台積電崛起的例子,在IC製造端的技術差距通常是越拉越遠。
此外,中美之間的科技實力差距也比想像中大。二○一五年底,當時《中國製造二○二五》剛推出不久,
時任工信部部長苗圩在解讀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時,將中國放在第三梯隊,要比肩第一梯隊的美國,
至少得再努力三○年。這些話在中興事件後又被拿出來翻炒一遍,藉以佐證中國製造大而不強的現實。
工業實力落差這麼大,陸媒也總結了多項原因,包括工業核心技術的門檻太高,高端製造停留在實驗室等級,
風險投資不愛製造業,缺乏人才庫,缺乏技職教育的基礎等等。輿論全面檢討,
集體反思的聲音從一開始就占了上風,對中國而言未嘗不是好事。只不過,隨後發生的兩件事,又讓輿論風向出現逆轉。
來源:《先探投資週刊》 1985 期